分类 文章 下的文章

虾米死了

最后的告别

这个时候,再去谴责阿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感谢十年的陪伴吧。

水果店

在限行的那天,下班了挤上地铁。在人群里站定的时候,想起来家里已经没有水果了。

想起家附近的那个小水果店,开在一家看起来颇有年头的饭馆旁边,从公交车上下来正好就在店门口。那天天热,想买一只西瓜。询问的时候,回应我的是店家的小孩子,看起来十一二岁的样子,丢下正在做的作业来称我选中的瓜。

等待称瓜的时候,我又对他家卖的红提产生了兴趣,便又捡了两串。小孩子接过红提,一并称过,刚要开始算钱,我又拿起了几只雪梨。他有点懊恼地也称好了梨,像是面对一道有点复杂的数学题一样算起价钱来。算着算着扯过作业本,开始列起算式来了,倒是计算器孤零零立在桌上,已被他忘记了。等了大概一两分钟,他算好了数额,有点开心地找给我零钱。我终于可以拎着水果回家受用去了。

出了地铁站,眼前是刚刚落成的住宅小区。远处的楼房还在做着最后的修补工作,近处的绿化草坪已经种好,只隐隐约约还记得原先的小水果店,现在种满了柳穿鱼。今天的水果又要去哪家超市买呢?

接地气

最近的电影,商业类型片的话,有点乏善可陈,基本就只有《头号玩家》比较能打。
但是4月有两部故事片,《起跑线》和《暴裂无声》,都是我比较有兴趣看的,事实上我也都看过了。

从我自己的观感上来说,这两部片都可以给到4个星,和它们在豆瓣的分数基本持平,说明我的观影口味在大众影迷圈里应该算非常大众的口味了。
不过这两部片目前的票房表现大相径庭,《起跑线》票房1.8亿,而《暴裂无声》票房5000万。造成这样大差距的原因倒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我认为两部片最大的差距,是叙事方式。
《起跑线》采用的是非常四平八稳的类型片叙事,线性的剧情,起承转结严丝合缝,节奏掌控也堪称模范。唯一泄气的地方在片尾的剧场演讲有点怯场,既不像类型片那样完整地完成情绪爆发大团圆收场,也不像有的导演搞一些神反转。平平淡淡,宛如生活。
《暴裂无声》继续沿袭了导演自己的多线式叙事风格,把一个故事从中间开始讲,在多线叙事中穿插倒叙,最终模糊地还原了一个真相的影子,这种手法基本是他之前在《心迷宫》中的叙事机巧。叙事的过程中情绪压抑一直持续到结局,倒是很像他之前在《再见,在也不见》中的小短片里处理情绪的模式。结尾压抑让人喘不过气。

《起跑线》的叙事固然不入资深影迷的法眼,太过规矩没有意趣;而《暴裂无声》在资深影迷眼中也未必能讨得了太多好,影片总体是个故事片的外观,故事的三个主角却太过符号化,使角色与真实产生了疏离感,中间插入的超现实片段也有些太过写意,导演意识太过强烈,整体风格往文艺片方向靠拢,却又不是真正的艺术电影。
而站在大众观众的角度《起跑线》和《暴裂无声》谁更讨喜简直不用质疑,一个是看起来不费脑子的类型片,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气息和必要的煽情片段,一个是迷之弯弯绕绕的“烧脑片”,如果看的时候没怎么动脑,连压抑的感觉可能都只是因为色调和bgm带来的略微不适而已。

其次,这两部片子很有趣的“差异”,在于题材。
早几年的时候,讨论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的时候,大家总喜欢提一个词叫接地气,大意就是贴近现实的故事。对于大众观众来说,认定一部好的故事片的根基,就是这个电影“能不能看进去,得到代入感”。
《起跑线》讲了一个印度的阶级焦虑的故事;《暴裂无声》讲了一个天朝的阶级焦虑的故事。同样都是阶级焦虑的题材。
在知乎上我看到有对比这两部片的讨论,其中有观点认为《起跑线》的题材比《暴裂无声》的题材要“接地气”。我个人是不太懂,同样是阶级焦虑的题材,怎么一个外国的阶级焦虑就比天朝的阶级焦虑要接地气。真是挺魔幻的了。
《暴裂无声》和《起跑线》的差距在于导演叙事的锅,而不在题材。当然,选择性忽视身处的环境,而用远方的幻影来自我代入,也是一种神奇的趣味呢……

迷之英雄榜

人在无聊的时候可以做出很多奇葩的事情来,比如现在我做的这件事。链接已和谐

很多年以前的时候,wow的英雄榜还支持rss发布,当时我便折腾过一个小玩意,用来呈现我的英雄榜。后来wow把这个rss地址和谐了,之后改成了网页发布,于是就不了了之了。調用魔獸世界英雄榜RSS

然而今天我随手又把这个玩意给折腾了出来,现在差不多可以看着玩了。

我最近一定是太闲了……

- 阅读剩余部分 -

如何正确地黑《穹顶之下》

3月初的头件大事应该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了,在我们的小圈子里也一度引起过争论。
譬如我和概和酹认为她使用女儿患病作为引子来进入主题的煽情手法过于拉偏立场,CD和青认为她使用的数据全是槽点,对于专业数据的引用错漏百出甚至不排除故意混淆概念的嫌疑。

我却觉得《穹顶之下》的真正意义,是拥有较高话语权的人,站在一个高处,带着一群人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并且可以交流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一个尝试。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关于环保的话题绝不是柴静第一个站出来声讨,也绝不是在她之前,中国无人关心环保的问题。事实上,和柴静错漏百出的数据,明显的倾向性,以及某些显然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相比,不少在环保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更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但是柴静的最大优势,便是拥有作为知名媒体人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何其重要,看看当下社会大众普遍容易被媒体引导的认知便可知一二。得罪了大记者的小导游,轻轻松松便被大记者搞黑搞臭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并不少。在一个大众容易偏听偏信的地方,高话语权的人对上低话语权的人,说一句顶对方一万句。这并不是因为有理,而是因为话语权碾压。

柴静制作《穹顶之下》,我认为的积极意义是,她利用她的话语权,为相关领域的人士提供了一个有大众关注的辩论场合。无论支持柴静的立场,还是反对柴静的立场。大可以针对《穹顶之下》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修正或者反驳。最终目的是告诉所有并不专业的人士:我们到底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可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发挥自己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穹顶之下》便毫无意义。因为对于专业领域的人,它不过是又一次的呻吟;对于非专业领域的人,不过是又看了一次热闹,如此而已。

不过,诚如青所说的那样,即使他是反对柴静立场的人,也不得不感慨自己这边的猪队友何其多。一场辩论,反方全部跑题,这场辩论无论如何,反方也是输了。

如果说《穹顶之下》是一个辩论题,柴静其实只是正方一辩。当一辩陈述完毕后,反方开始对一辩进行各种人身攻击,反而对辩题本身置之不理。仿佛只要搞臭了一辩,连带着一辩支持的论题也可以一并驳倒似的。这辩论可不是一开始就输了么。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秦大叔:文笔很好啊!
  • 瀚川:说明我是一个长情的人(。
  • 秦大叔:刚刚删邮箱,顺便从N前的邮件里回访曾经的那些博客,你这是第一个能...
  • 瀚川:把狂野打在公屏上!
  • qing:23333狂野!(wild手势)

分类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