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周
手账坑里有一个挺知名的品牌,叫做“ほぼ日”(Hobonichi),中文的意思就是几乎每日。
从设计来说,差不多是一个钱包里装了一个A6的笔记本,可以用来记录日常生活。
这个开篇显得有点莫名其妙吧?
没错,我已经跳了手账坑了!(这么生硬地切入话题真的好吗?)
俗话说得好,安利他人者终为他人安利(这什么俗话……)。我为我所托管的一位博主所安利,不知不觉跳入了手账的大坑中。于今年4月25日正式购入旅行者笔记本,开始了迷之手账生活。
手账坑里有一个挺知名的品牌,叫做“ほぼ日”(Hobonichi),中文的意思就是几乎每日。
从设计来说,差不多是一个钱包里装了一个A6的笔记本,可以用来记录日常生活。
这个开篇显得有点莫名其妙吧?
没错,我已经跳了手账坑了!(这么生硬地切入话题真的好吗?)
俗话说得好,安利他人者终为他人安利(这什么俗话……)。我为我所托管的一位博主所安利,不知不觉跳入了手账的大坑中。于今年4月25日正式购入旅行者笔记本,开始了迷之手账生活。
今年的生日,收到了碟片送来的礼物--Kindle Voyage
嗯,她4月的时候就给我了。
使用了这么长一阵子后,我还真是有点离不开这个东西了。轻薄便携,待机完美,随时随地可以看的书,也不用担心手机会没电,也不用担心看久了屏幕眼睛累。
不知不觉中已读完了好几本书了,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看书神器啊。
今年的生日在重庆过的,总觉得还是有一点伤感。一个人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的孤单生活。
我却意外地找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想想还是觉得有失便有得吧。
外观看起来的孤单或者热闹,与内心的空虚或者充实相比,哪个更重要一点呢?
也可以这么认为:我本来就在没有人认识我的陌生地方,活得像不像狗,我真的需要在乎吗?
自勉。
知道李玉,是因为当年的话题电影《苹果》,冲着露点的名头看过所谓的未删节版,也因此认识了不一般的范爷。
也只有在李玉的镜头下,范爷才勉强可以称作是一个演员,而不是只能走红毯的花瓶。
这次的《万物生长》里,范爷的份额却少了许多。柳青之于秋水,不过是三种爱情状态中的其中一种罢了。
这也是因为李玉这次改了故事的视角人物。《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几乎都是以范爷演的女性为主视角人物来展开剧情的,而在《万物生长》里换成了男性角色秋水作为主视角人物。
就导演本身的尝试来说,我觉得还算是成功的。
看完电影后我去翻了冯唐的原作,在看完《万物生长》后,由于我发现自己不太能愉悦地阅读这种小说,所以《十八岁后给我一个姑娘》和《北京北京》都只是粗浅快速地翻了一遍。
再回来回想电影里的剧情,我觉得导演还算是把握了整个故事的感情调调,并且理解得还不错。
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男人在青春的时候有一丝充满幻想而懵懂的情愫,在这丝情愫发展为感情之前便陡然中断。于是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他始终以这个想象中的爱情作为标准来筛选他想要的女性,这样一个故事。
所以够贞洁的白露不够文静恬淡,知性安静的柳青又是个“鸡的方式”。秋水反复在这两个女性之间纠结选择,而她们却都离他而去。直到最后他见到了小满的尸体,惊觉回忆起年少时候的感情的真相,应该也算一种释然。
李玉的电影缺点很多,矫情、脱离现实大概是最常见的两个提法。但同样的,我独爱她在电影中所谓的剧情不够旅游来凑的桥段。
《万物生长》里,白露的爱情充满控制欲,让秋水觉得很难受和烦腻,而此时此刻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柳青。两人一同去玩蹦极,头上便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脚下便是青蓝透彻的天空。两个人抱得那么紧,我都可以想象出互相听见对方心跳的情形——这样的人后来相恋了,真是顺其自然啊。
可惜结局走向了青春片最爱的:“多少年以后大家各自拥有了意想不到的人生,历尽沧桑后云淡风轻。”这样一种矫情收尾,附赠一个重逢结局。真是弱到不行啊……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生老病死命运轮回
年月更替兴衰轮回
宇宙永恒
青春却一去不回
--杭盖乐队 《轮回》
我拿到了蓝黑相间的业主卡,总觉得比大路货的塑料小圆片格调看起来高了许多,有一种这不是我的东西的感觉。
产生这样的感受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切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实感,也许是因为内心里总希望青春永驻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有的愿望,我的心理暂时停在了22岁的时刻。
然后这张卡落在我的手中,静静地提醒我距离那个停止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5年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啃着老给了首付,然后悄悄地做着房奴,在一个偌大的城市里供着一个四畳半的空间。
早已经做下的决定,早应该醒来的梦境。而我刚醒,却还赖床。
然而接下来的家装环节,却很快让我从惊觉后的恍惚中清醒过来。
幸好我有精于装修的好友,令我可以无需在装修环节上太过费心。和他们丈量着尺寸,讨论起方案,内心却是一阵狂喜。
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一小撮世界,就在我脚下。我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它的样子。
曾经想过,曾经计划过,曾经和朋友谈起过,却未曾拥有过的感觉。和所有一切的初体验一样的令人激赏。
真是期待完工的那一天。
3月初的头件大事应该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了,在我们的小圈子里也一度引起过争论。
譬如我和概和酹认为她使用女儿患病作为引子来进入主题的煽情手法过于拉偏立场,CD和青认为她使用的数据全是槽点,对于专业数据的引用错漏百出甚至不排除故意混淆概念的嫌疑。
我却觉得《穹顶之下》的真正意义,是拥有较高话语权的人,站在一个高处,带着一群人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并且可以交流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一个尝试。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关于环保的话题绝不是柴静第一个站出来声讨,也绝不是在她之前,中国无人关心环保的问题。事实上,和柴静错漏百出的数据,明显的倾向性,以及某些显然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相比,不少在环保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更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但是柴静的最大优势,便是拥有作为知名媒体人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何其重要,看看当下社会大众普遍容易被媒体引导的认知便可知一二。得罪了大记者的小导游,轻轻松松便被大记者搞黑搞臭了,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并不少。在一个大众容易偏听偏信的地方,高话语权的人对上低话语权的人,说一句顶对方一万句。这并不是因为有理,而是因为话语权碾压。
柴静制作《穹顶之下》,我认为的积极意义是,她利用她的话语权,为相关领域的人士提供了一个有大众关注的辩论场合。无论支持柴静的立场,还是反对柴静的立场。大可以针对《穹顶之下》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修正或者反驳。最终目的是告诉所有并不专业的人士:我们到底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可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发挥自己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穹顶之下》便毫无意义。因为对于专业领域的人,它不过是又一次的呻吟;对于非专业领域的人,不过是又看了一次热闹,如此而已。
不过,诚如青所说的那样,即使他是反对柴静立场的人,也不得不感慨自己这边的猪队友何其多。一场辩论,反方全部跑题,这场辩论无论如何,反方也是输了。
如果说《穹顶之下》是一个辩论题,柴静其实只是正方一辩。当一辩陈述完毕后,反方开始对一辩进行各种人身攻击,反而对辩题本身置之不理。仿佛只要搞臭了一辩,连带着一辩支持的论题也可以一并驳倒似的。这辩论可不是一开始就输了么。